院系动态
【光明网】青年志愿者用甲骨文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09日 08:18 所属栏目: 院系动态

甲骨文字是中华历史之根脉,是探寻中华文明之锁钥,学习甲骨文字,溯源中华文化,是筑牢文化根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

爱我中华 趣传中国精神

自2021年1月开始,鲁东大学文学院启源甲骨社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走进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社区及村镇地区,开展“甲骨进校园”“甲骨进社区”“甲骨进乡镇”等系列特色活动。通过推广普及甲骨文化,开展甲骨文特色课程,引导学生领略甲骨文化的意涵,回首殷墟那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探寻汉字形成与演变的奥秘。

截至目前,志愿者的公益服务时间已超6500小时,服务人数高达14344人,得到服务学校师生与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鲁东大学冯文静感叹道:“每一次看到学生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流露出欣喜、好奇的表情,每一次听到合作师生及家长朋友对本次教学的充分认可,我都感到由衷地喜悦与高兴。”

“最我中华,甲骨文明……筑梦圆梦,祥吉云虹!”全班齐诵《大美甲骨颂华章》,书声琅琅;提腕抬肘、双腿微曲,同做甲骨文广播体操,舞韵翩跹。

鲁东大学文学院启源甲骨社团的成员将甲骨文化知识渗透于实践中,通过软笔书法教学、绘画教学、音乐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课程模式,在实践中激发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执教时,志愿者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雷锋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教育家精神等中国精神相联系,实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因材施教 拓展服务范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实现甲骨文化更大范围的推广,鲁东大学启源甲骨社团与相关政府单位、民间社团、博物馆、义务教育学校和社会企业等机构共同展开合作,专门针对甲骨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设甲骨文创新传承公益服务资源体系,开展跨学科、新文科、产学研的合作交流。

志愿者每周前往烟台市内甲骨文特色学校与社区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也会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时间赴全国各地开展特色宣讲活动,力图拓展甲骨文普及范围。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甲骨文的造字原理、字形演变等文字学知识为内核,融入中小学语文教学。

基于乡镇地区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志愿者主要采取“游戏互动、一对一点拨、动画教学”等趣味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阅读与理解水平。

“志愿者的讲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通过甲骨文的学习,语文学习得到提高,收获颇丰”,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四初级中学娄卫民校长说。

此外,志愿者还积极开拓国际教学,跟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合作,给留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小课堂”,借助合作探究、趣味甲骨、书法练习等多种途径,致力于将中华文化推广于四海。

目前,面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甲骨文推广教育已形成“动物、自然、家庭、人体、生活”五大特色课程。

身体力行 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但是,目前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仍然十分匮乏。面对困难,志愿者们不曾退缩,积极的运用网络联系全国各地的乡镇社区开展甲骨文推广活动。

“在甲骨文推广活动中,志愿者们经常一起探讨,想了很多办法,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堂与实践结合、传统教育和趣味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编纂特色读本、制作甲骨文动画、开发文创产品与建设新媒体宣传平台,让更多人认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鲁东大学社团指导教师詹今慧说。

每次活动结束后,志愿者都会发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针对性建议,完善设计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未来,团队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在认真总结志愿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授课模式、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打造可推广、可借鉴、有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

时代变迁,信息时代的我们已经不需要龟甲的裂痕来决断问题,但历史的厚重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情回望。

在甲骨文灵活推广的同时,鲁东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通过严谨的学理知识,趣味通俗的课堂互动,使看似“高冷”的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青少年在可感、可触、可体验的新型教学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创造新的辉煌。(来源:光明网 通讯员:褚少尉 詹今慧 冯文静)